2007年04月21日

「百年旗津之美」古蹟巡禮

活動時間: 96年4月21日

行程安排:

 

「百年旗津之美」古蹟巡禮 行程表
9:00~9:30 出發 前往鹽埕區
9:30~12:00 西子灣古蹟巡禮 舊三和銀行
    西子灣蔣介石行館
    雄鎮北門
    打狗英國領事館
12:00~13:30 中午用餐 休息(好旺角)
13:30~13:40 出發 旗津渡船頭-坐渡輪前往旗津
13:40~16:30 旗津古蹟巡禮 旗後燈塔
    旗後砲台
    旗後天后宮
16:30~   賦歸

 

導覽講師:

  • 淡江大學歷史系周宗賢教授
    高雄旗津當地導覽講師-張明松老師、徐其成老師

 

活動花絮:

艷陽下、海風徐徐,在基金會林英雄秘書長、及淡江大學周宗賢教授的帶領下,奮力爬上西子灣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欣賞這高雄頗具代表性的古蹟,在這個置高點,也可以享受到高雄港邊藍天碧海的美景,4年前曾經到此一遊,那時,沒有咖啡廳,也沒有講師的解說,充其量只是走馬看花的普通觀光客,但這次不同了!不少一同參加古蹟巡禮的貴賓都深刻的體會到,有教授及講師們的導覽,參觀古蹟的感受真的很不一樣!

西子灣「打狗英國領事館」台灣第一棟洋樓
1860年(咸豐10年)北京條約清廷被迫開放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四口,打狗正式開港設置海關,1867年(同治6年)領事館移至原天利洋行所建位於哨船頭山上的洋樓,即今打狗英國領事館。這座英式建築,是由英國人設計,運自中國廈門的材料與台灣工匠一起完成的,使用尺寸皆為英碼及英呎,四周外牆為連續半圓拱,轉角處半圓栱較小、牆柱較大,具力學上之強固作用,地下室則兼作外籍囚犯之監牢。它的出現,對於後來洋樓建築,提供一個技術與形式結合的基礎,外觀上看得出它是屬於後期文藝復興樣式,幾何圖形注入其中,產生和諧美感,在臺灣現存的西洋式近代建築中,被列為二級古蹟的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年代最古老,可稱為臺灣第一棟洋樓,在建築史上有其研究保存價值。而現在,可以在這美麗的古蹟裡喝咖啡、享用浪漫晚餐,或坐在庭院蔭涼的樹下,倘佯在海景中,享受英式下午茶,高雄人假日常來走走的西子灣,原來這麼有歷史!

哈瑪星「舊三和銀行」鼓山分行隔壁的破古蹟
這趟「百年旗津之美」古蹟巡禮,邀集了90多位貴賓一起參與,在前往西子灣的路上特別停在一間破破的廢墟前,經過導覽講師老師特別解說,才曉得它可是大名鼎鼎的「舊三和銀行」,它建於西元1902年(明治35年)。1933年,以大阪為根據地的三家日本銀行「鴻池」、「山口」、「三十四」合併成「三和銀行」,這家銀行的高雄支店亦改稱「三和銀行」。1946年三和銀行併入台灣銀行後,一度還改為新濱派出所使用,10多年前才閒置下來,姑且不論它的歷史,它最有名的地方是它的建築方式,當年放洋留學的日本建築師,創新手法的建築方式,都選在台灣來發揮,舊三和銀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它的建築本體採用柱樑結構系統,建材為鋼筋混凝土,表面以土黃色面磚和洗石子處理,以當時來說非常特殊,從它仿日本傳統社殿式樣、仿西洋古典式樣簡化線飾,亦可見日本人追求「西化」的價值演變痕跡,它的留存更可看出日治時期哈瑪星因商業繁榮形成金融城之歷史依據。更有趣的是,它的隔壁正巧就是第一銀行自有行舍鼓山分行的舊址,隨著鼓山地區商業的沒落,鼓山分行也遷至他處改設其他分行,與舊三和銀行的歷史發展相呼應。

渡輪體驗增樂趣 海風吹拂心開懷
乘渡輪也是這趙古蹟巡禮重要的行程,來參加活動的貴賓客戶,有董事長、總經理、還有公司的財務主管,平常大概很少有機會乘坐渡輪吧! 在港邊餐廳用餐時,看著渡輪來來往往,沒想到,上船後,反過來,可以看著剛才用餐的地方駐立在港邊的全貎,船上吹海風的愜意,短短的15分鐘也別有情趣,對岸的那頭,就是旗津了! 下午的行程,要登上砲台及燈塔,百年旗津之美將會訴說許多的明末清初的故事!

旗後砲台鎮守高雄打狗港 旗後燈塔指引方向
同治年間日軍入侵,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事務,並於1875年(光緒元年)派員先後督造旗後(威震天南)、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共扼打狗港,旗後砲台因聘英國工程師設計,屬西式砲台,但最有特色的是砲台正門入口十分中國式,為八字門設計,兩邊門牆則以磚砌成不同樣式之「囍」字,全球獨一無二,加上四隻蝙輻圖形,象徵四福,合起來就是「雙喜賜福」,寓意此砲台可保國泰民安,可惜雖有精良設備,但欠缺操練戰技的清兵依舊敗北,日治時期,旗後砲台之大砲被拆走、溶毀,砲台乏人管理而成斷岸殘壁,直至民國1989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才呈現出旗後砲台嶄新風貌。同行的高雄朋友說,住高雄60多年,還是第一次踏上旗後山,站在砲台上,登高臨下,還可以遠眺大高雄的港邊海景,聽著歷史故事,難得可以這樣回憶著高雄的過往!

緊臨著砲台旁邊的旗後燈塔,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擴建高雄港,於1916年著手重建的,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在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下,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巴洛克建築舊觀,從1918年開始無間斷的發出光芒,百年來這座燈塔為海上船隻指引方向,確保航海安全,功不可沒,由於常常可以看到船隻進出通過旗後山前,寬闊的美景有「旗山夕照」美稱。我們一行人爬上這裡,正值烈日當頭,雖然沒有夕照餘輝,但看到大伙一路相扶持,彼此間相互照應的情誼,感動的程度不輸美景,平時為了業績打拚,偶爾到山上走走流流汗,每日生活的商圈、開闊的海天一色盡收眼底,能這樣近距離欣賞到白色燈塔的風貎,別有一種閒情意致!

旗後天后宮 媽祖保平安
探訪百年旗津之美一定不能漏掉旗後天后宮,它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創建於1673年(明鄭永曆27年)。當時有漁民徐阿華,因遇颱風漂至旗後,見此地是捕魚、定居的好地方,乃回鄉邀集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並隨身迎奉湄洲媽祖來台,而四處捐緣建祀媽祖宮以為守護神,直到1737年(乾隆2年)清廷加封媽祖為「天后」,旗後媽祖宮亦隨之更名旗後天后宮,後來改稱旗津天后宮。它的建築特色一樣值得津津樂道,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妙的是寺廟的廟公還熱心的搶當解說員,直嚷著石獅裡的銅球不知何時被置入,連如何置入的都成了謎,而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左護室內更供有一艘王爺船,處處顯露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早年的旗後曾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開來,成為高雄市最早的商業中心,顯露旗津漁撈起家的象徵。而現在,以鼓山渡船頭往天后宮方向,也以品嚐海鮮美食聞名,熱鬧的街景小販,成排的海鮮快炒店,還有穿流不息的觀光客,繁華的旗津,也是從這裡開始~~~

活動結束,看得出大家有點疲累,臉上堆著滿足的笑容說著感謝,也讓我們明白,這趟古蹟巡禮大家都收獲不少,雖然有幾位同事曾在出發前嚷嚷說「高雄西子灣、旗津我們常常去呢!下次我們舉辦高雄的朋友去看台南古蹟好不好?」,但,臨別時聽到的卻是「住在高雄這麼久,今天真正認識高雄的古蹟...」,可見,不論是不是生活在高雄,位於港邊的「百年旗津之美」都值得未曾到過的朋友一探究竟! 回想起來,當初這活動宣傳DM一出,許多台北、台中的朋友紛紛詢問如何參加? 但受限於名額,只能就近邀請高雄的朋友! 也許下次有機會,再多舉辦類似的古蹟巡禮活動,讓其他地區的朋友也可以來看看高雄古蹟之美,而台南府城的豐富文化,以及彰化鹿港小鎮的風華更值得體驗,同樣也令人期待!

百年旗津之美1/7
百年旗津之美2/7
百年旗津之美3/7
百年旗津之美4/7
百年旗津之美5/7
百年旗津之美6/7
百年旗津之美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