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20日

「鹿港小鎮風華」古蹟巡禮

「鹿港小鎮」很多人都去過,但大部份的人都是走馬看花、買買名產小吃就離開,真正像我們一樣花上一整天深度去探訪古蹟的,大概少之又少吧!在9月22日這個下著細雨的週末,一銀台中的客戶雖然姍姍來遲,但鹿港小鎮的魅力還是讓大伙熱情不減,一路上遊覽車上現場轉播王建民主投的大聯盟賽事,原本還很落寞的告訴大家,打到第8局還輸球,王建民這場球賽勝投可能飛了,沒想到,第9局馬上來個大逆轉,連開車的司機都忍不住瞄著電視,深怕錯過了每一個關鍵好球,延長賽持續進行著,我們也到達第一個景點文祠及武廟,眼睜睜的羨慕著著遊覽車司機大哥可以繼續待在車上幫洋基加油,古蹟巡禮的貴賓—咱們還是要一起下車開始我們的鹿港文化之旅吧!

鹿港原名「鹿仔港」,在荷蘭人佔據台灣之前,傳說是原住民獵鹿的地方,所以稱為「鹿仔港」。還有一說是因地名似鹿,故名為「鹿仔港」,又有人說因台灣中部昔日多鹿,鹿港為鹿群經常聚集之地,從荷蘭據台至清初,鹿群遍佈,鹿的買賣非常興盛,故漢人便稱此地為「鹿仔港」。也因為昔日這裡是米糧集散地,而儲存稻穀用之方形米倉就叫做『鹿』,故稱此地為鹿港。不管是「鹿仔港」,還是後來的「鹿港」,這個歷史小鎮豐富的文化在台灣三百年史中都佔極重要的地位。4位鹿港文教基金會導覽老師娓娓道來鹿港的歷史淵源,不管去過還是沒有去過鹿港都要重新認識鹿港。

文祠武廟全台少見
文廟、武廟、文開書院三座建築,一字橫排,文武並肩,全台少見,這些可都是嘉慶年間建造的,當時該院藏經書2萬多部約30萬冊,以供士子研讀,除了聘請名儒執教,還辦考試,設獎學金,制度完善,甚於現代,與臺南首學,並稱為臺灣最早學府,二百年來,人才輩出,故有「鹿港文化搖籃」之美稱,鹿港鎮公所為了重拾鹿藝風采,特別邀請學者專家對文武廟作整體規劃,藉以恢復書院舊觀,想要一窺鹿港文風起源,必定要探訪文祠武廟,這裡也是我們這趟旅程的第一站!

龍山寺古色古香 號稱「台灣紫禁城」
國家一級古蹟龍山寺原建有舊寺,為臺灣最早之佛寺,乾隆51年因感隘窄不敷眾用,遂另覓地重建,由於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號稱台灣紫禁城,它的石材購自法國,木材源自大陸,還聘請各省名匠設計興建,規模宏敞,格局宏偉典雅結構精緻,共有四進三院,昔有99門,古色古香,全寺佔地1386坪,為本省第一大名剎,前後有日月池,內祀觀音,寺內有銅鐘一口,重千斤,「龍山曉鐘-千斤鐘可以十里聞」遠近馳名,而優美獨特的戲亭是寺內最具特色的一項建築。

龍山寺的建築工藝不只精彩,還有設計上獨特的意涵,造型以龍為思考設計主軸,導覽講師指著龍山寺說著龍和人一樣擁有七孔,雙眼、雙耳、兩個鼻孔及一個方口, 龍山寺後院中央的方井就是「龍喉井」即龍口,左右兩旁的圓井「龍珠井」是龍的眼睛,還有龍耳、龍鼻、及龍角、龍鬚,要親臨現場才能比對出來,看個仔細。

龍山寺的龍柱設計之美,也是要導覽講師詳加解說才能發覺,龍柱承受著支撐著廟宇橫樑的重量,還有避震的功能,樑柱之間的工法多是利用「榫頭」,筆直而堅固的材質運自於中國大陸,常有外國建築師前來探訪其中的精湛工法技藝。龍山寺的建築之美還展現在太極八卦窗上,八角形呈現的八角窗左右是由古錢幣及葫蘆交錯拼成的,精緻花窗兩面則採用透光雕琢方式,無論無內而外或是由外而內觀看,均以立體形象呈現,聽說如果仔細看,還能看出48種有趣的圖案。另外,龍山寺的八卦藻井是全台最大的藻井,跨距約5呎半,再由16組斗拱5層相疊組成,其形狀如結網,且不用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以木栓接而成,巧奪天工,令人嘖嘖稱奇。要走出龍山寺,大門也有學問,「拱形門」是最外圍的第一道門,上面圓表示規,下面方形表示矩,設計個個有意涵,樣樣都是學問。

天后宮香火鼎盛 台灣媽祖開基廟
天后宮建自明末永明王年代(公元1647~)是台灣媽祖開基廟,它的壁畫詩題石刻雕精細雅緻,與龍山寺同為寶島工藝寶庫,康熙22年福建水師施琅奉湄洲媽祖寶像來台,雍正三年建廟奉祀,先後於嘉慶19年、民國41年、48年間重修,也因此規模宏偉,金碧輝煌,全臺由此分香寺廟共三百多座,每年從各地來此進香參拜的人數超過百萬,廟中香煙飄渺,氣氛莊嚴。
也因為天后宮的三對龍柱石雕,造形與工法各有特色,導覽老師后宮講解最久,上面的雕刻,大多是單龍盤柱,多鏤空雕,四爪握珠之造形,柱上裝飾有蝦、螃蟹、魚、鰲魚、八仙及封神榜人物,龍柱層層疊置,內枝外葉,雕琢華麗,不論造形、材質、雕工、裝飾都十分講究,為了避免龍柱遭攀爬破壞,廟方在柱外加裝鐵籠,以保護精緻的雕刻。後殿的龍柱較為特殊是咸豐年間作品,此龍柱的設計五爪握珠,口含珠並露出二顆上門牙,石柱的背面雕有鳳、凰、麒、麟等四種吉祥動物,台灣的龍柱很少有五爪造型,鹿港天后宮後殿因供奉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玉帝乃至尊無上的地位,所以龍柱採以五爪龍柱造型。

九曲巷靜暖如風 十宜樓文風匯集
鹿港繁盛時間航運發達,全長約二公里的市集,兩邊屋頂相連蓋住街路,便是馳名之「不見天」街 (現中山路)。有名的九曲巷,就是因為鹿港近海,風沙特強,街道彎曲則可防止風沙侵入,才將房舍排列彎曲迂迴,防止秋冬強烈的九降風吹襲,阻擋住了凜洌強風,入此巷則靜暖如春,馳名中外的「十宜樓」是九曲巷內最筆直的地方,又稱「跑馬廊」,東西樓以天橋相通,是昔日文人墨客夜宴吟集之所,所謂十宜就是品茗、賞月、下棋、飲酒、吟詩等10項昔日騷人墨客文人雅士所從事的活動。
金盛巷內還有石敢當,一個大石頭嵌立於丁字巷口,聽說具有剋制直衝作驅邪鎮煞的作用。走到後車巷的「隘門」,巷中有一狀似牌坊的磚造建築物,其上題有『門迎後車』4字。古早以前,這裡是「城門」,管制著進出鹿港門戶的安全,講到這裡,導覽講師右手一指,對著一棟樓房的後門,直說,這棟建築也極富盛名、很有意義,要我們大伙兒猜一猜,結果,想都沒想到,導覽講師做過功課,這個樓房原來就是咱們第一銀行鹿路港分行(後門)。

鹿港摸乳巷 亦稱「君子巷」
「摸乳巷」光是它的名字,就能引起注意,日據時期此巷本來稱作「君子巷」,是由兩間長型店屋中間所形成的窄巷,且最窄之處只有50公分,幾乎僅能容納一個人通過,若碰到迎面而來的人走過來,雙方必須側身擦肩通行,後來才有「摸乳巷」之戲稱而聞名全台,同行的大小朋友對這條巷子真的是最感興趣,好幾個小朋友不等導覽講師講說完,一溜煙就往巷子裡鑽,想要體會走在裡頭的感覺,要不就趕緊在巷口照照相過過癮,因為,沒到摸乳巷就像沒到過鹿港一樣!

鹿港民俗文物館 辜家氣派豪宅
如果想知道台灣日據時代的豪宅長怎樣?來「鹿港民俗文物館」走一趟準沒錯,整棟豪華別緻的歐式洋樓,原是日治時代鹿港有名的富豪-辜顯榮的宅第,鹿港當地居民昔稱此棟建築物為「大和大厝」,「大和」一名是辜顯榮的貿易商號,這棟洋樓於1912年開始興建至1919年完成,設計仿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其華麗的歐式風格與宏偉的氣勢正顯現出辜家在當年叱吒風雲的財勢地位,民國62年,辜氏捐出「大和」,成立「民俗文物館」並開放供外界人士參觀,裡頭收集了清代至民初共計6000餘件的民生用品,食、衣、住、行、育樂之器具,裡頭的展覽室分別陳列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以及宗教禮俗方面的文物,二樓還有陳列辜氏家居生活的家具用品及擺設的古董文物。
「鹿港民俗文物館」本來並沒有規劃在這次「鹿港小鎮風華」的活動行程中,但內行的一銀客戶強烈的推薦與要求,才增加此行程,一行人一參觀就花上大半時間,不只是因為裡頭的館藏豐富歷史故事多,還因為它的庭院靜雅幽靜,不管哪個角度拍都美,也想多逗留一會兒,感受豪宅的氣派與尊榮,文物館此時還辦理有獎徵答與擲骰子等互動遊戲,「好賭成性」、「童心未泯」的天性馬上顯現,加上院子裡的古早童玩,大家都捨不得離開,「鹿港民俗文物館」嚴然成為這一趟古蹟巡禮活動中最重要的景點。
細雨中成行的古蹟巡禮,老老少少攜家帶眷,還有客戶邀請外國朋友共襄盛舉,一位年輕媽媽還一路上抱著二歲大的娃兒走這麼一段長路備極辛苦,後來雨停了,大伙兒盡興看著、想著、體驗著,除了有豐富的人文饗宴,還有鹿港分行經理熱情招待的「總統包子」,品嚐不夠的還有時間到天后宮前的餅舖買買「鳳眼糕」、「香妃酥」等鹿港名產,雖然每一次能參加的貴賓不多,但,保證每一次古蹟巡禮都能讓人滿載而歸!